在寧夏枸杞田里,常常能看到一位女科學家俯身仔細檢查剛采摘的鮮枸杞的身影。種植戶們笑稱她是“用原子彈打蚊子”——她正用核技術攻克一個看似普通卻關乎民生的難題:如何讓生鮮果蔬在常溫下保鮮,讓地頭美味直達餐桌?這位科學家,就是深耕核孔膜技術30年的核物理專家王玉蘭。
1986年,從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的王玉蘭,先后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日本早稻田大學工作深造,后在清華大學核研院工作近20年。作為女性核物理專業人員,她曾懷揣成為中國“居里夫人”的夢想。然而,誰也沒想到,這位核物理專家的目光,最終聚焦在生鮮保鮮這一與核技術看似毫無關聯的領域。“需求是創新的源動力。”王玉蘭如是說。憑借對科研的執著與堅持,她帶領團隊突破核孔膜技術“卡脖子”難題,手握50多項相關專利,還參與制定了我國兩項核孔膜技術推薦性國家標準 。
核孔膜,全稱“核徑跡蝕刻微孔膜”,它的誕生離不開高能粒子輻照和化學蝕刻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制造原子彈的核技術,在特定薄膜上精準打出成千萬個大小可控的微孔。這些微孔堪稱“微觀奇跡”:孔徑能精確到納米級別,從幾納米到幾十微米自由調節;孔型均勻一致,每平方厘米就分布著上億個小孔;它還具備“透氣不透菌”的特性,能有效阻隔有害微生物,卻不影響氣體交換。
但要將這項技術從實驗室推向規模化生產,絕非易事。王玉蘭團隊耗費5年時間實現規模化生產,又歷經8年多,才攻克穩定性控制難題。曾經只應用于高精尖領域的核孔膜技術,如今正逐步走進千家萬戶。
過去,生鮮運輸嚴重依賴泡沫箱和冰袋,不僅成本高昂,還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鄰得膜的核孔膜技術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它能實現自發氣調保鮮,通過精準控制膜上的微孔,為不同果蔬量身定制**氣體環境,使其進入“休眠狀態”;無需冷鏈,就能達到4℃冷藏的保鮮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物理保鮮方式,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學或生物保鮮劑。
說起研發歷程,王玉蘭對鮮枸杞的保鮮攻關記憶深刻。“最難做的是寧夏鮮枸杞,‘神仙不碰鮮’的說法不是沒道理。”鮮枸杞營養豐富,但極其嬌嫩,采摘運輸中稍有不慎就會碰傷,進而快速氧化變質。而且,鮮枸杞呼吸強度大,腐敗速度快,微生物、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保鮮效果。傳統冷鏈運輸若48小時內未送達,就可能出現變質。王玉蘭在枸杞田里扎根6年做實驗,最終成功實現鮮枸杞的常溫保鮮,將其在37℃儲存溫度下的大氣存放時間,從0.8天延長到了3天。
如今,這項技術已在全國多地推廣應用,北京、浙江、寧夏、山東、云南、四川……它有效解決了農產品流通中的諸多痛點:彌補產地預冷設施不足的短板,降低高昂的冷鏈物流成本,緩解蔬果成熟季運力緊張的狀況,消除供應鏈脫冷斷鏈的風險。核孔膜保鮮的優勢十分顯著:透氣性可按需調控,保鮮效果持久;能維持高濕度環境,防止果蔬萎蔫;適配多種品類,應用范圍廣泛;降低對冷藏的依賴,節約能源;減少包裝廢棄物產生,助力環保可持續發展。
在今年兩會上,這項技術得到核物理領域院士的特別推薦,被視為“可實現快遞行業免冰袋、去泡沫箱的綠色化解決方案”。這不僅是對技術創新的認可,更彰顯了其在推動行業變革、助力綠色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
王玉蘭的目標遠不止于此。“我們不僅僅是一個膜材料生產商,更希望將這項原創技術應用到更多領域,讓它變成真正惠及廣大用戶的科技產品。”從核物理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高精尖技術到日常生活應用,王玉蘭和她的團隊用“原子彈級”的技術,解決“日常消費級”的問題。這正是科技改變生活的生動寫照——讓最前沿的技術,服務于最普通的需求。
當我們拆開一箱無需冰袋卻依舊鮮嫩欲滴的果蔬時,這份跨越山海的新鮮背后,凝結著王博士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探索。這項全球首創的核技術保鮮成果,是從無到有的科研奇跡——它突破了傳統認知的邊界,開辟出農產品保鮮領域的全新賽道,在世界科研版圖上烙下獨屬于中國的創新印記。
從實驗室的精密數據,到田間地頭的實際應用,這項硬核科技以民生需求為原點,用前沿技術守護著千家萬戶的"菜籃子"。它不僅改寫了農產品保鮮的行業規則,更彰顯著中國科研工作者以民為本的初心,和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創新魄力。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中國智慧向世界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見證著中國科研力量如何用原創突破,為全球農業發展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