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二十年,果蔬保鮮產業市場的前景十分誘人。業內人士估計,我國保鮮技術有高達600億元的市場。但由于果蔬生產的季節性、區域性及果蔬本身的易腐性,再加上流通環境的多樣性,使我國果蔬的保鮮仍是個難題。
在我國,果蔬生產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后損失率僅在1.7%~5%左右,而我國,采摘后的果蔬因包裝、儲運等因素影響發生腐敗所造成的損失率高達20~30%。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關稅下調,國外果蔬產品涌入我國,更消弱了我國果蔬產品的競爭力。降低果蔬產品腐爛損失,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一項緊迫任務。統計數字顯示,如果我國的果蔬損耗降低3%至5%,每年可減少果蔬損耗200多萬噸,如果降低損耗15%,果蔬產值可增加120億元。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果蔬生產和食品業發展迅猛,但與之相關的產品保鮮、儲運技術卻相對落后。我國每年的蔬菜產量3億噸,水果產量6000萬噸,但由于保鮮產業落后,每年有8000萬噸果蔬腐爛,損失總價值近800億元。也就是說,約有20%多的水果蔬菜在流通過程中變成了垃圾。而包裝不當則是造成果蔬腐爛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后儲藏能力可占到商品總量的70%~80%,而我國僅為25%左右。可見,流通和儲藏環節的薄弱成為制約我國果蔬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國果蔬產品儲運保鮮的主要問題是:冷藏鏈不完整,如日本90%以上的蔬菜都經過預冷處理。而在我國,預冷技術使用率僅為5%;果蔬生產分散,流通、經營秩序混亂,使得目前國際流行的預冷、氣調保鮮包裝技術難以在我國大面積推廣使用;適合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的保鮮技術匱乏;實用化步伐緩慢。
因此,研究開發與我國農業生產模式相適應的保鮮新技術并加快推進生鮮食品保鮮技術產業化,對于提高農產品和食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市場競爭力,降低我國果蔬的損耗率,使果蔬得到保鮮運輸、儲藏,做到一方生產,八方享用,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果蔬采后的生理變化,主要應從以下個方面采取措施,實現果蔬的保鮮保質:1)降低呼吸作用,延長貯藏期;2)減少貯菜的蒸騰作用;3)抑制采后的后熟與衰老;4)提高抗病性,以有效技術手段控制腐爛病菌對果蔬的侵害。
常用保鮮(或保質)方法主要有:(1)化學保鮮;(2)冷凍保鮮;(3)抽真空高溫滅菌保質;(4)抽真空充氮保鮮;(5)復合氣調保鮮;(6)天然生物保鮮;(7)電子技術保鮮法。
果蔬的品種很多,呼吸速度相差很大,對包裝材料透氣性能要求范圍廣。果蔬氣調包裝內CO2和O2濃度的相對比例取決于包裝薄膜材料CO2和O2的透氣系數之比(β=PCO2/PO2),因此,通常用薄膜透氣系數比β來表示薄膜的透氣性能。目前可供果蔬包裝的塑料薄膜的β值一般集中在3~6的狹窄范圍里,遠不能滿足各種果蔬呼吸速率的要求。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孔薄膜包裝。目前,應用多孔薄膜是果蔬氣調包裝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一,在果蔬氣調保鮮包裝領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鄰得膜由于微孔參數的多維可設計性優點,使其成為用于生鮮果蔬保鮮包裝極為理想的材料。
幾年的實驗室實驗及研究表明,鄰得膜。其作用為通過微孔參數控制果蔬呼吸、透氣、透濕、防水、阻隔微生物進入。鄰得膜果蔬保鮮技術的保鮮機理不同于其他自發氣調保鮮包裝技術,是一種全新的純物理保鮮新技術。實驗結果顯示,其保鮮效果優于低溫儲藏,對部分果蔬的儲運,是一種可以替代冷鏈的保鮮技術,也是適合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的保鮮包裝技術。